今年9月,习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,首次提出“新质生产力”这一概念,强调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,形成新质生产力,增强发展新动能。中国建材集团以“卡脖子”关键技术突破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共性需求为基础,积极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作用,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、增强核心功能,为探索“新质生产力”未来路径提供了鲜活样本。
10月26日建材,央视财经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》融媒体特别报道,走进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中复神鹰、中材叶片、中材科技(苏州)公司,围绕“新材料之王”碳纤维的突破,聚焦新材料前沿产业的孵化与培育,探寻中国经济正在释放的“新质生产力”。
近年来,一批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,正在以势如破竹的速度,成长为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支柱。其中,作为先进制造业的“底盘技术”,新材料是支撑高端装备和重大工程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。
2021年,我国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国,2022年,国产碳纤维用量首次超越进口量。今年5月,全球单体最大年产2.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,在西宁全面投产,随着国产碳纤维大批量生产,曾被进口限制推高的价格应声回落,受限于成本的需求大量释放。
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秋飞说:“5毫米宽的一束碳纤维,里面包含了一万两千根单丝,这是我们今年刚刚实现量产的T1100级的碳纤维。它和实验室的突破是不一样的。只有批量稳定化生产,它的质量才稳定,才可以满足航空航天(等)大量的工业化应用的需求。”
风电叶片的主梁主要是由碳纤维制造而成,它在叶片当中的作用相当于人的脊梁。一支叶片的碳纤维用量在10吨左右,碳梁占风电叶片重量的五分之一,成本则占到三分之一以上。
铺在巨大的风机叶片中,像海苔片一样薄薄一层的碳梁,实际上最厚的地方是由十几层碳板组成。一块碳板大约一千克重,碳纤维含量在70%以上。在今年以前,这里一直使用的是进口碳纤维,从今年起,开始使用国产碳纤维,这样一块碳板的成本就下降了一半。成本降低让企业有了更多选择,产品也有了更多可能。
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李成良说:“我们现在量产的120米级的海上风电叶片,已经是全球最长的叶片,限制叶片长度进一步增加的主要因素就是它的重量,现在叶片采用的是普通模量的碳纤维,如果我们采用更高性能的碳纤维,可以使得叶片的重量进一步减轻,我们的叶片将来有可能做到更长。”
用得起碳纤维的行业越来越多,用得上碳纤维的市场也在加速形成。在“双碳”战略的推动下,氢能作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吸引了一批未来产业的布局,储运就是亟待破解的难题。
用更轻便的容器,储存更多的氢气,是行业的发展方向,也是碳纤维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。这条今年刚取得制造许可的产品批量生产线,目前正与车企联合开发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所需的储氢瓶。
中材科技(苏州)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吉增香说:“虽然车载储氢IV型瓶,市场还在筹备阶段,但是我们已经提前进行了产业布局,这条生产线随时具备了批量交付的能力。”
一只63升的储氢瓶,可以存下相当于它体积500倍的氢气,气瓶内壁则处于70MPa的高压状态。
“70MPa我们可以理解成是在我们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,要承受700公斤的重量。白色的是塑料内胆,起到一个密封作用,整个70MPa的强度完全是由黑色的碳纤维来提供。”吉增香解释说。
原标题: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央视《经济信息联播》:中国建材碳纤维用“新”托举未来》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